父子👆点击 生财有术 > 点击右上角“···” > 设为星标🌟
“很多人以为我的起点很高,其实我的起点就是做复制粘贴的小编。”
9月27日,粥左罗老师 与 生财访谈官杨涛 进行了一场2小时的对话,探讨了个人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:
关乎认知和机会、关乎金钱和消费、关乎家庭和婚姻、关乎失败和拖延、关乎选择和社交、关乎自卑和内向……
听完粥左罗的分享,相信你对商业、对生活、对人生都会有新的启发与思考。
文章很长,但值得反复阅读。
另外,本周五生财实战派请到了从生病卧床3年、年入100万的@明白 老师,和@涛哥 继续聊聊大家现阶段比较关注的成长话题。
关于明白老师的故事,可以点击复习。
感兴趣的话,可以点击下方按钮预约~
@杨涛: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粥左罗老师,粥老师我特别佩服,他是20万人的写作教练,写过的10万 文章不计其数,还有1000万 的文章, 非常牛逼 。
我是真正意义上粥老师的粉丝,我几乎把他的所有文章、所有视频,全都反反复复地看过,一直在学习他的表达逻辑、网感,以及他对内容的那种敏锐度。
这些年很多朋友都让我写书,我一直不为所动,直到今年上半年我跟粥老师吃了一顿饭,他说让我写书,我就去写了,就这么简单,这就是粥老师的力量,现在已经写好了,正在审稿。
粥老师在我心里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,你去看他的整个成长轨迹,会发现他其实是有迹可循的,会给人一种确定性——只要简单务实,听话照做,就可以达到一个普通人能达到的成就。
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,请粥老师再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。
@粥左罗:大家好,我是粥左罗,做内容创业6年,核心做两个方向,一是带着大家个人成长,二是带着大家商业变现。
过去6年一直没变,接下来再过10年也不会变,这两个方向是我已经确定的,以后就是长久的专注。
以下是对话整理:
part 1
关于认知和机会
@杨涛:之前粥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讲高认知穷人,我当时看到标题就愣住了,觉得自己就是高认知穷人,所以特别想听一下粥老师是怎么看待认知这件事的?你觉得什么是认知?
@粥左罗:“ 认知”这个词比较模糊。我们有非常多的词,天天挂在嘴边,但是没有清晰的定义,认知大概率也是这样一个词。
当然也是因为 “认知” 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太多了,我认为你对一件事情的定义,你对一件事情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做的看法,都算认知。你的想法、你的思考、你的判断,这些都属于你对一件事的认知。
我这两年看了太多写高认知穷人的文章,实在忍不住了,特别想写这个话题,我觉得不存在高认知穷人。
为什么?
如果认知是你对一件事的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做”的思考和判断,怎么可能你在那件事上认知很高,但是做不好?
@杨涛:就是那句话说的——如果你想的是对的,那你的口袋里为什么没有你要的?
@粥左罗:对。
@杨涛:那我想问一下,粥老师对穷人和普通人是怎么定义的?
@粥左罗: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可以算是普通人。
但我对穷人有一个比较巧妙的定义:你很想有钱但是没钱,你就是穷人;或者你拥有的钱远远达不到你想要的,你也是穷人。
如果你没有那么多钱,但你想要的就是这么多;或者你没有太多钱,但你本身也不想要钱,那你就不是穷人。
@杨涛:那我们现在就只讲那部分想往上走一下,想成长或者想赚更多钱的那类人,他想要穿透圈层,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在现在这个时代,你觉得他们还有没有机会?
@粥左罗:有机会。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有机会,不存在没有机会的时代,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也是如此。
我2015年入行开始做小编,做小编的那一年半,我每天都很惶恐。
为什么?
因为那时候经常看一些文章,讲“新媒体葬送了多少年轻人的前程”,看完就会觉得这个行业是不是过两年不行了?如果现在不赶紧赚钱,是不是明年、后年没得赚了?
我2018年创业的时候,还有这种心态。
2018年我第一年创业,就赚到了差不多200多万,那时候也很心急,想着是不是得赶紧赚钱,会不会明年、后年就没得赚了。
可是一晃几年过去了,再回看这一路,我会发现新媒体这个行业,每隔两三年就会出现新机会,不存在没有机会的时候。公众号不行了,抖音出来了;抖音不行了,视频号出来了;文章没有红利了,还有短视频;短视频没有红利了,直播又出来了,ai又出来了……
过去我在职场奋斗的这七八年,新机会一直层出不穷地出来。
所以,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机会,当然别的行业我不好判断,我只能说在我自己做的内容创业、知识付费这些范畴里,现在普通人依然还可以做。
为什么?
这里包含了几个点很重要:第一进入门槛低,第二不需要投入太多,第三风险可控。
这三点确保了,我觉得就是普通人可以投入的。
因为第一普通人赔不起,不能做投入很多、成本很高的事;第二普通人想要改变命运,必须做上限高的事,不能做上限低的;第三就是进入门槛低,不需要任何的背景、人脉、资源就可以入场。
我2018年刚创业的时候,没有办公室,没有员工,没有任何支出,我就每天背着一个包去西西弗书店,在那里写文章。
@杨涛:我刚才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,你是怎么决定做内容创业、新媒体这个方向的?当时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,或者说你从什么渠道获取的信息?
@粥左罗:这里有一点偶然性。
我刚毕业的时候先是去摆地摊,后来北京严打不让摆了,我就去找工作,在非常有限的见识下,或者说几乎就没有见识,我只知道做销售,就去北京的西单做服装店员,做了8个月。
当时一方面是觉得过渡阶段已经过去了,反正在北京也饿不死;另一方面又有一个认知提醒我,就是 千万不要习惯了做这样的工作,如果暂时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,至少可以先把错误的道路停下来。
所以,我就决定不干服务员了,直接辞职,哪怕一时找不到工作也先辞职。
辞职之后一方面继续在网上找工作,另一方面以前摆地摊压了好多货要处理,我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京体育大学摆地摊,卖明信片,在摆摊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年男人,两个人聊起天来,天南海北地聊,聊到了很多自己的比较有意思的经历,比如当年穷游西藏、徒步云南等等。
聊下来他觉得我是一个有想法、有精力,对事情有态度的人,就跟我说我可能比较适合去做新媒体。
那时候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新媒体,就拒绝了。拒绝了他两次,但他又给我发微信,说要不然先试试、了解一下。
然后他就约了一个人,是2015年的时候在创业邦做新媒体的一位编辑,约出来我们三个人一起吃饭,那个编辑跟我聊了新媒体行业是怎么回事、新媒体编辑是怎么回事,说我可以试试小编的工作。
很多人以为我的起点很高,其实我的起点就是做复制粘贴的小编。那时候每天做的事,就是记者编辑发的文章,我给他们搬运到百度、知乎、今日头条上。
这就是我进入这个行业的起源。
@杨涛:如果没有那个中年大叔,你觉得你现在会在干什么?
@粥左罗:这个就说不清了,这是命运的不可知性。
但是我有一个自信,即便没有进入新媒体行业,我也会找到别的出路,因为基于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认知,我会一直去找出路,这是我从小到大的一个特点。
part 2
关于学习
@杨涛:对于我们很多普通人来说,你觉得大家对信息的掌握是平等的吗?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接触到一些比较干净、优质的信息源,并且从中找到一些线索?
@粥左罗:其实我一直觉得信息是非常不公平的。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让信息更加不公平,因为信息越多,从更多的信息里找出优质信息就变得更难。
但是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顺藤摸瓜。
什么意思?
假设你只认识杨涛,别人都不认识,那你就可以顺着杨涛这个信息源,摸到生财有术,摸到粥左罗,摸到更多优秀的人、优秀的圈子,当你摸到那些人之后,顺着那些人你又可以继续摸下去。
就好像我上大学的时候刚接触互联网的过程。
因为我是在农村长大,没有互联网、没有媒体、没有信息,整个世界对我来说是全新的,所以我刚上大学买了一台电脑之后,就每天坐在电脑前顺藤摸瓜。
比如最简单的百度百科,我找到了乔布斯,百度百科对乔布斯的介绍里又有很多链接,假设他提到了一个人,这时候一般都能点开跳转到另一个百度百科里,然后那里又提到了一件事,也能跳转过去,我那个时候就是顺藤摸瓜摸向了好多地方。
如果你没有信息,其实你只需要一个信息源,然后顺着摸下去,很快就会发现你可以找到很多信息。
就好像,如果有人问说他关注一些优质的公众号,应该去哪里找?
我就会说:你找到了粥左罗这个公众号,粥左罗会转载大量的优质公众号的文章,你就可以顺着摸下去,可以摸到好多优质的账号。
或者你看了一部好电影,在这个电影的下面会有相关电影的推荐;你看了一本好书,这本书的下面也会有很多推荐。
关键是你得有这个意识,不断地顺藤摸瓜摸下去,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优质信息源。
@杨涛:找到了之后呢?去学习吗?
@粥左罗:找到了一定要去学习,而且 这里有一个词很重要——丰富。
什么叫丰富?
举个例子。
我的孩子现在一岁多,我们培养自己的孩子,不能一上来在他一两岁的时候,就说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乒乓球高手、培养成一个画画的高手、培养成一个编程的高手等等,而是要先让他丰富地、广泛地学习,因为这个世界是非常丰富的,人生也是非常丰富的,你最终要做什么,首先得了解。
你到底要做小红书还是公众号、抖音还是知乎,你到底要写文章还是做直播、或者短视频,要不要做ai相关的事情?你能在这些当中做出选择的前提,是这些你都了解过。
如果你都没有了解过,那即便你的选择是对的,也只是在你局限认知下的对,也许你错过了更好的机会。
所以,我觉得丰富是非常重要的。
当你顺藤摸瓜摸到了非常多优秀的信息源,我觉得首先要进行广泛地学习,你要跟100个人学习、在100个社群里学习、学100门课程……这样你能发现通往成功的1万条路。
如果你能发现通往成功的1万条路,那么找到适合你去走的那条路就会极其容易。
如果你只知道人生有10条路或者5条路,想从中找到适合你的那条路,会极其困难,有可能你根本都还没见过。
@杨涛:那假设有一些年轻人,他可能只是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,每天辛辛苦苦去送外卖、送快递或者做其他工作,一天工作16个小时回到家,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,怎么学习?
@粥左罗: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问题。我经常喜欢批判一些既有的认知思路,比如五环外效应、头等舱效应这种。
以头等舱效应为例。
这个逻辑说的是有钱人会变得更有钱,因为他出门都坐头等舱,头等舱里适合读书、适合思考、适合工作,如果你坐的是经济舱,就只能睡大觉,旁边的人也很吵,你没法读书;空间还很狭小,在这种环境里努力学习也很痛苦。
坐在经济舱里已经这么痛苦了,还让我看书,怎么可能?我只能睡大觉。
我的逻辑是: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只能坐经济舱的人,那你就反对这条定律就好。同样,如果你是一个只能住在五环外的人,你也反对五环外效应就好。
什么意思?
如果我是一个坐经济舱的人,我有什么资格去抱怨经济舱不适合读书?如果我是一个住地下室的人,我有什么资格说地下室不适合学习?
我不光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当年我就住在北京的五环外,每天的通勤时间来回是三个小时,那时候张一鸣有一句很知名的论断,说年轻人要住在城市中心,那里有社交,有更好的人脉,可以参加很多学习活动。那我没有钱,不能住在市中心,难道就不能学习了吗?我为什么非要去遵循那条定律?
我应该是一个住在五环外、每天通勤三个小时依然可以学习的人。
所以,我当年通勤的三个小时从来没有浪费过。我每天出门以前找好很多优质文章,出门赶地铁的路上都在看这些文章,坐上地铁继续看;每天下班前也会找很多要学习的文章或者要听的课程,提前准备好,下班之后戴上耳机,就听着课去地铁,在地铁上的一个半小时我也不会浪费。
你想破那条定律,就不要遵循那个规律的运转。
这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认知。
part 3
关于做事
@杨涛:那如果我很笨怎么办?像我就感觉自己很笨,也没什么天分。所以我想问问粥老师,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聪明人吗?你现在回头看你当年最早写出来的那10篇文章,觉得写得怎么样?
@粥左罗:我觉得我是一个聪明人,但是我理解的聪明可能跟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样,我理解的聪明是使用方法。
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就连买房子这件事,我都会在网上看几百篇买房的干货,加七八个买房的知识星球,在网上找教人买房的那些自媒体博主去咨询,这就是在找方法。
我相信全天下任何事情都已经有人做得很好、总结出了方法,还在教别人。那么我想做任何事情,就可以找到那样的人,学到那样的方法,让自己快速做得更好。
我觉得这是聪明,但不是说的天才,不是天分高。
在任何一个领域里,可能天才连1%都占不到,当然傻子也占不到1%,我们基本上都是中间98%的普通人。我觉得使用了好的方法,都可以变得更好。
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很差,或者在一个领域里是很基础的小白,我想分享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—— 迭代。
什么意思?
以写作来说,你写不好一篇文章,难道写不好一个小短文吗?你写不好一个小短文,难道你写不好三段话吗?你写不好三段话,写好一句话可以吗?
从写好一句话开始,经过练习你可以写好两句话,再经过练习可以写好三句话,慢慢你就能写好一篇文章。
这里还有一个认知:人生其实很长很长,长到足够你有时间把任何事通过迭代的方式做好。
我们这代人的人生可能有100年,除去前面二十多年上学,我们还有近80年,最后的那二三十年可能不想动,那中间还是有四五十年时间,四五十年想干啥不够用?两三年就足以把一个技能做成高手。
@杨涛:你刚才的表达,可以理解成试图让我钻进一个领域,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迭代,那万一我选错了呢?
@粥左罗:我觉得人生最好的一点,就是大部分事情都可以重新按下选择键,就算结婚结错了都可以离婚再领一个证。
@杨涛:你曾经有一条很高赞的视频说过,你的现状是过去所有选择和行为叠加的结果,那如果我选错了,要给我建议的话,你觉得我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,什么时候应该放弃现在的选择去换另外一个?这里面有没有一套相对标准的打法?
@粥左罗:如果你选错了一个行业、做错了一个决定,但你又是不怎么学习的人,那可能你压根就没发现自己选错了;
如果你不管在任何阶段,做着手头的事的同时,还在一直在保持着学习,不光学习自己这个领域继续往前应该怎么走,还在学着我前面提到的那些让你看到更多路的“丰富”的事情。
那么其实把时间拉长,你学着学着自然就知道你错了,同时你自然知道了有更多更好的路可以走,那时候你很自然的就会换赛道、换工作、换公司、换项目。
当然,这个前提是你要一直保持着在学习的状态。
@杨涛:那粥老师你相信天赋吗?你觉得天赋对于你现在的成功,占比大不大?
@粥左罗:我更相信的还是使用方法,我不相信天赋。
如果要让我相信天赋,我会问你做的是像奥本海默造原子弹那样困难的事吗?如果是的话,确实需要天赋;如果不是,当然就不需要天赋。
@杨涛:提到天赋,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词就是勤奋,我想问粥老师如何看待勤奋这种品质?什么样的勤奋程度在你的眼里才算是合格?
@粥左罗:我觉得勤奋极其重要,我没太见过不勤奋但很成功的人,不管是生活中接触的、创业圈子里接触的,还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像乔布斯、马斯克那样的人,你基本无法找到非常懒、非常不勤奋但是很成功的人,所以我认为勤奋是必要条件。
那什么样的勤奋程度是ok的?
我以前其实也在一门课里讲过这个问题,我说努力是分等级的,大家经常说自己很努力,但是努力跟钱不一样,努力程度很难辨别。
钱的多少很容易辨别,你有1000万、他有一个亿,你就是比他少10倍。可是你说你很努力,我说我很努力,他也说他很努力,我们很难判断这三个人到底谁更努力。
努力程度不好量化,但在本质上努力又确实有量级之分,那可以怎么判断呢?
其实对比跟你做同样事情的身边人或者同行就好。
举个例子。
我2015年做小编的时候,同1个小组里有6个人都是新媒体编辑,公司对我们的kpi考核是每个人每个月写8-10篇文章就可以,90%的人差不多就是完成8-10篇的量,那我当时写多少篇?
我在公司自己的工作上,写15篇-20篇;同时我还兼职跟别的机构合作写课程,课程的写作量大概是两天一节,一个月大概能写15节。
这样算下来相当于我一个月写30篇,那我在这件事上的努力程度就是其他人的3倍。
如果我们的聪明程度是一样的,我不比他们笨也不比他们聪明,但我的努力程度是他们的3倍,那我得到的回报、我的成长速度得是他们的5倍左右,至少也是3倍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可以在一年半之后,就从新媒体编辑变成了内容副总裁。根据正常的成长速度,一个新媒体编辑成长到这样的位置上可能需要三五年,但我用一年半就完成了。
@杨涛:我非常好奇,当初你第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钱?
@粥左罗:5000块。
@杨涛:那时候你觉得满意吗?
@粥左罗:我很满意,因为我之前是做服务员的。但我也知道5000是暂时的,因为我已经看到了这件事广阔的上限。
@杨涛:这个广阔的上限是谁给你画的饼?
@粥左罗:是我当年看咪蒙、差评君、毒舌电影这些大v得到的,尤其是我记得当年咪蒙刚进入这个行业做了没多久,一条广告竟然卖100万,把人震撼到下巴掉下来;
包括差评君当年也是一个90后,他把差评做到百万粉丝,成为账号的联合创始人,还拿到投资、赚了很多钱。
我看这些走在我前面的人这么辉煌,就知道这件事做好了上限非常高。
@杨涛:你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是吧?
@粥左罗:对。
@杨涛:如果我再继续问得比较细,你是做到第几个月收入过万的?
@粥左罗:很快。因为我们公司有两个制度,对我这种特别饥渴地想赚钱的人非常友好。
第一是有稿费,写一篇文章3000字多少钱、5000字多少钱;
第二是有奖金,阅读量5万奖励1000,阅读量10万 奖励2000;
如果你是月度最好,还有月度奖金3000;那时候我拿遍了所有的奖金。
@杨涛:我现在总结起来就是,你命好也占了一定程度。
假设换一个人,比如我现在开始写作,可能没有5000的工资,也没有奖金,没有补贴,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了一个月、两个月、三个月,我赚的钱没有变多,也感知不到我的写作水平在提高,没有正反馈。
我自以为我的耐受度很牛逼了,可以接受三个月没结果,但是我可能接受不了5个月还没有结果,又不知道这条路到底对不对,那你觉得这种耐受度应该怎么去把握,怎么找到一种平衡?
因为现在很多人确实在做一些事,不管是做小红书抖音还是做直播带货等等,肯定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迷茫、孤独、彷徨,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命那么好,一路很顺利,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?
@粥左罗:很多人认为我命好,其实不见得。
前面我讲了一个进入新媒体行业的人生偶然性,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确定性的事情:如果把当年那个机会给到100个像我这样的人,可能只有几个人能抓住。
我之前的经历是摆过地摊、做过服务员,大学读的是北京体育大学,专业跟新媒体一点关系也没有,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,然后我应聘的公司是创业邦,当时应该是创投媒体的前5名。
这种情况下,90%的人都会错失掉这个机会,但我抓住了。
我当年在面试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面试,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笔试,真的是关起门来三天三夜地研究,最后才拿到了那个工作机会。
换句话说,其实是我把它变成了一个确定性的结果,但可能90%的人会错失这个机会,根本没有可能应聘成功。
通过这个例子,其实是在侧面表达很多时候并不是命好。
或者说,如果是命好的话,我们当时公司里6个新媒体编辑,除了我之外还有5个,他们的命跟我是一模一样的,为什么他们后来没有变好?
有时候很多事情面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。
另外我再正面回答一下你那个问题:如果是努力了三五个月,连基本的正反馈都没拿到,那一定是我前面说的使用方法上出了问题,如果确定方法没有问题,说明你不适合做这件事,那就赶紧转行。
但实际情况是,有的时候很多人是没有使用对方法、没有刻意练习、或者没有持续地、真正地努力,结果没拿到正反馈,他就判断自己不行,这时候很容易发生误判。
举个例子。
2018年的时候,我跟插座学院合作,开线下课培训新媒体编辑,来参加的人我通常会问他们在哪家公司上班,给我看看公司的公众号。
这一看可能就把80%的人的选择pass掉了,为什么?因为他在一个阅读量两三百甚至不到100的公众号上当新媒体编辑。
你竟然在一个企业新媒体、而且阅读量只有几百的账号上努力,没有选对那条船,那怎么努力意义都不大,因为你的努力被看见的可能性就那么点。
我当时就告诉那些人,应聘工作的时候起码找个阅读量5000以上的账号去应聘,其实应聘的难度并不比现在的账号高多少,多努力一点就能应聘上,在那条船上努力,被看见的可能性更大,你的努力得到的正反馈也会更多等等。
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,如果你并不是想成为最顶尖的高手,你就是想在一个领域里成为相对的高手,那只要使用对了方法,用那个方法做刻意练习,持续努力三五个月必出结果,如果没有出结果一定是哪里不对。
不对的原因一定要找对,原因如果找不对,可能会错上加错。
part 4
关于消费观
@杨涛: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有点钱了?
@粥左罗:应该是2020年的时候,那一年公司的年营收达到1000万,是我创业的第三年。
@杨涛:那时候赚到钱之后是什么感觉?
@粥左罗:感觉很爽。
说实话,有钱大概率不会让一个人变坏,反而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好。我有钱之后感觉自己格局更高了,脾气更好了,耐心也更多了。
@杨涛: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赚钱,赚到钱之后你各方面都会变得更好。那粥老师你赚到钱之后,消费观有什么改变吗?
@粥左罗:其实我的消费观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,我的消费观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点:
第一点,不管没钱的时候还是有钱的时候,都一定要存钱,永远都要存钱。
有很多人会说这不是扯淡吗?我月薪5000块钱怎么存钱?
我告诉大家,我在上大学只领生活费的时候都能存钱,无非就是爸妈一次给我1200,我花800剩400,多攒几次400我就可以买一套滑板。
我在任何时候都会存钱,月薪8000的时候我可能会存2000,月薪4万的时候我可能会存2万,永远存钱,永远让自己手里有钱。
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,因为手里有钱就有安全感,有安全感做事就不容易做错,做判断也不容易判断错。
第二点,有钱的时候、赚钱越来越快的时候,保持消费降级。
什么意思?
我大概在月收入三四万的时候,会保持像月入1万多的那种生活方式;我有上千万资产的时候,可能像只有一两百万的人那样生活。
始终保持让你的消费低于你的收入,消费在收入下面一两个层级,我觉得这样会一直比较安全、比较稳健。
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,是一个不爱冒险的人,我永远希望我的生活可控、我的事业可控,我不希望让家人在任何时候陷入财务危机。
第三点,我几乎从来没有担心过货币贬值,也没有因为这种担心去搞各种投资。
这一点其实跟很多人不一样。
我在买房子的时候不担心房子跌价,买车的时候也不担心车贬值。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:人生有限,它贬就贬;人生有限,喜欢就去买。在你有钱的前提下。
很多赚到钱的人,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苦恼:他会比没钱的时候更焦虑,总在想怎么让钱增值、保值,让钱生钱。这方面我没有任何焦虑,爱贬就贬。
@杨涛:存钱我是非常认可的,那你是单凭本能、凭感觉去存钱,还是会有计划地去存钱?
@粥左罗:我在农村特别穷的家庭长大,从小就对手里有钱这件事比较敏感,我应该是从小到大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,手里一定要有钱,所以我从不负债。
@杨涛:你存钱有没有一定的比例?比如月入多少的时候应该存多少?我觉得这个对年轻人会比较有参考价值。
@粥左罗:这个可能对于赚钱不多的阶段更有参考价值,因为赚钱很多的时候你不可能都花了。
我个人觉得,在你每个月赚1万的时候,怎么着也应该存个两三千。假设你是一个在北上广深月入1万的人,那你到年底的时候应该存个3万左右。
但是目前据我接触,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,可能他们月1万甚至月入1.5万,但是到过年的时候是没有存款的,任何存款都没有,或者他毕业三年了,手里拿不出5万、10万,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。
@杨涛:因为我个人比较重视这个话题,所以我再多说几句:
第一,钱是英雄胆。
第二,赚钱是你今年过年有多少钱带回家,而不是你的银行卡流水。你过年的时候有多少钱带回家,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年赚了多少钱。
这里我还想补一点:资产这个东西,要分清楚什么是有效资产。有很多朋友,比如做电商的朋友,你的流水可能很大,但是有效资产很少;或者有些朋友因为工作性质,接触的行业很牛逼,看多了那些很大的数字,但是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兜里有多少钱,你的有效资产是多少。
第三,存钱的意义很多时候是纯行为,养成存钱的行为习惯,对你的整个人生是有帮助的。
存钱的意义有时候不在于你到底存了多少钱,而在于存钱这个动作,你一旦有了这个动作并且养成习惯,在你日常的花销、创业中,在各种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,你的其他动作都会因为这个行为而变得更好。
我刚才听下来,觉得粥老师一路走来都很顺利,那你有没有什么行差踏错的时刻?有没有一些错误的决定或者让你后悔的选择?
@粥左罗: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,但是很尴尬,每次的回答就是几乎没有。
为什么呢?
其实这是我这个人的一个优点,当然也是缺点。我是一个很保守的人,我不做能力圈以外的事情,加上我本身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,我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很知道我是谁,我有多少能力、有多少能量、有多少资源,所以我这么多年没有做过错的选择、错的事情。
当然这个也是缺点,为什么?比如同样是创业者,很多创业者会有那种指数级增长,有那种两年翻了几十倍的增长,我这种人就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,因为我是很保守的、很稳健的那种路线。
我以前写过一个观点,说我追求的不是那种冒险、刺激、跌宕的人生,我追求的是稳稳的幸福。
@杨涛:你现在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是满意吗?
@粥左罗:对,我一直比较满意。
很多人问我:粥老师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?
我说我早就过上了理想的生活,有人爱、成了家,有公司、在赚钱,每年自己的事情都做得还算顺利。
@杨涛:曾经我怀疑有钱人是不是真的会很快乐,直到我看到了粥老师,我就知道有钱真的可以让人很快乐。
@粥左罗:我很喜欢一个人叫段永平,他过的就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,也是我认为的有钱之后应该如何经营人生的楷模,他不会陷入到把赚钱、做事业当成唯一,而是真的在享受人生。
part 5
给年轻人的2点建议
@杨涛:你在这样一个阶段,我觉得你的建议对现在的年轻朋友非常有借鉴意义,所以想问一下, 如果有一些还处于大学阶段或者刚毕业的朋友,想让你给他们简短的提两个建议,你会提哪两个建议?
@粥左罗:第一个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—— 丰富 , 广泛地、如饥似渴地吸收这个世界的一切,不带着偏见、不带着偏好地学习一些好的东西;
第二个是 养成有质量地做事的习惯 , 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事是没有质量的,没有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得很漂亮的自我要求。
@杨涛:假设我的情况是:马上快毕业了,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找工作,我还没有出社会,认知肯定是不到位的,但我很担心第一份工作如果找得不对会浪费时间。那粥老师你有没有所谓的定位规划或者少踩坑的一些建议?
@粥左罗:有,但我想说的是:你再不对还能不对到像我一样去摆地摊、做服务员吗?
这说明什么?
说明可以不对。
前面我也提到过, 人生最有意思的是你永远可以按下重选键,永远可以重新做选择。
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?
如果你永远都觉得你的认知还没有储备够,你的准备还不够、你的思考还不够、你的定位还不清晰,所以不敢去做选择,这其实比选错更恐怖。
因为你去做了、错了可以改,但如果你一直说要再准备准备,那要准备到什么时候?
你想学什么就去学,学了不行那就撤;想做什么就去做,做了不行换一个。
有些人是,打算做公众号,结果准备了一年还没开始写;打算做直播,一年了没有做;打算开个小红书,一年了还没开始更新。
我觉得做选择必定会发生一些错误,但其实你在任何一个阶段,只要做了那个认知下相对好的选择,就够了。
就好像我当年去做服务员,我在那个时候,在那种见识下、在那种认知下,我就是没办法去找更好的工作,那我难道就不工作吗?就啃老吗?难道我就一直磨叽、半年一年不找工作吗?也不应该。
我们前面说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,就是你先做着你能做的事情,同时还保持着丰富的学习,学着学着你自然就找到了第二条路、第三条路,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换赛道。因为刚毕业的时候都是傻×,至少大部分都是。
@杨涛:粥老师讲得太好了,机会是涌现的,先生存再生活。你可以不断地去丰富,这个对我的启发好大。
但我还是更加贪婪地想问一下,你当初在做服务员的时候,你脑海里面其实是有一个方向的,这一点很关键,但很多人可能没有,假设我现在正在做客服,我抬头看不到路,可能会觉得我就应该一直在这里呆着。
@粥左罗: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有做得很出色的,我刚才提到的两个建议,一个是丰富地学习,如饥似渴地吸收一切;第二个是有质量地做事。
我即便在做服务员的时候,也是在有质量地做事,我希望把服务员这份工作做得极其出色。
当时我经常在地铁上看两本书,一本讲的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店长,另一本讲如何成为销冠,我怕别人笑话,还把书皮撕掉了。
这其实就说明我在有质量地做服务员这件事,虽然最后我做了8个月一次销冠也没有拿到,但我试图这样做过。
我并没有因为我是个服务员就每天按点上班、按点下班,我是希望能够做成店长的,能够做成区域经理更好,将来能开自己的服装品牌更好,只不过最后没有沿着这条路往下走。
另外就是,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里,前面都一定有很多高手,你可以找到前面的榜样,那些榜样就是你前进的灯塔。
@杨涛:粥老师的话我理解下来就是,以我前面描述的那种状态,我现在生活很不如意,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,然后去丰富地学习,如饥似渴地吸收。
这里又牵扯到一个很务虚的问题,你对定目标和目标管理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?假设我在这个阶段就是1个小编,跟你当初的那5个小编同事一样,那我应不应该去定一个目标?如果应该的话我要怎么定目标?
@粥左罗:定目标应该是迭代式的,人不能一步登天,泰山有6000多个台阶,也要一步一步爬上去,所以我认为应该是:在方向对的前提下,迭代式地去定目标。
假设我是一个新媒体编辑,我有机会成为一个内容创业者,这个方向是对的,但是定具体目标的时候,要先制定眼前容易完成的:
我眼前是一个小编,假设公司有6个小编,那我能不能成为这6个小编里最好的一个?成为最好的小编之后,我能不能在我们这个行业里,找另外一家比现在这家公司优秀几倍的公司去那应聘?
这就是迭代式的,每一个阶段定的目标一定是相对容易完成的,不能很难,一定要容易完成,因为 目标是用来完成的,目标不是用来装逼的,目标不是用来秀面子的。
有人可能会说,那目标如果容易完成,是不是就失去了目标的牵引力?不会。因为我们刚才说过,一个目标达成之后就迭代出了第二个目标。
@杨涛:刚才粥老师讲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力量叫做惯性。你的目标可以定小一点,这样你天天都在成功,今天成功了,明天也成功了,慢慢地你就会找到那种对生活的掌控感。这个方法太棒了。
刚才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重要:目标是用来完成的。
这句话我建议大家把它设置成手机屏保,真的太棒了。
我从刚才粥老师的分享中听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,叫匀速之美。你只要保持匀速前进的力量,就一定会等到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加速度,有可能是机会,有可能是贵人,也可能是其他的,你一定能等到。
part 6
关于原生家庭和婚姻
@杨涛:那粥老师这一路走来,你的家人、你的爱人,他们都很支持你吗?
@粥左罗:我的父母都是农民,所以我做任何事业上的决策、人生规划上的事情,不用跟他们商量,也就不存在支持与反对,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点就是我老婆,她是永远支持我的,她是我的人生鼓励师。
当年我们俩一起住地下室的时候,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,一直记得:
我们那时候非常穷,住地下室一个月房租就680块钱,在那么穷的情况下,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了水草造景,然后我就每天研究、学习、琢磨水草造景,去买一些东西在家里鼓捣。
我说我想应聘水草造景师,去一家水族馆工作,但有一个问题是实习期长达6个月,实习期每个月的工资很少。
我觉得一个女生跑来跟我谈恋爱,住在地下室,我又有了这样一个听起来不靠谱的、没有前途又赚不到钱的工作目标,她可能会有想法,但她非常支持我,她认为我喜欢就应该去做,她不会说你还不够穷吗?你怎么不去找一个赚钱更多的工作?我觉得非常难得。
这一路走来都是这样,每一个阶段都是这样。
这里我也想公开表达一下对她的感谢,2020年的时候,我觉得连续工作了好几年有点累,就想出去散散心,还想一个人出去散散心。我就说我想买一辆摩托车,从北京出发,沿着海一直骑到福建、广东、广西,她也很支持我,还陪着我去买摩托车。
我出发的那天她在地下车库送我,跟我说只要保证安全做什么都可以。
这种情况你能想象吗?正在谈恋爱的两个人,一个人说要自己静一静,而且可能长达一个月,但另一个人非常支持,我就觉得特别难得。
所以我的事业注定会很顺,因为枕边人是给你动力最大的,是影响你、左右你情绪最多的一个人,如果枕边人是无条件支持你的人,那你一定会成功。
@杨涛:我听着觉得特别感动,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是相对的,你之所以有这样的爱人,是因为你自己也是这样的。就像那句话说的,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
这里又不得不说,有些朋友可能觉得原生家庭和伴侣是在阻碍自己成长,这种情况应该非常普遍,父母不理解,爱人不理解,那你觉得普通人应该怎么去处理跟原生家庭的关系,或者说要不要跟原生家庭进行割裂?
@粥左罗:我突然想到一个题外话想分享一下,我发现你问我的任何一个问题,我基本上要么在书里写过,要么在课里写过,要么在文章里写过,这也许是因为这几年持续写作,我把所有的人生基本命题都思考过了,所以人就活得相对清晰,人生也相对可控。
接下来回到这个问题。
关于原生家庭我是这样认为的: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也就是你的父母,他们支持你做的事情、理解你,这是人生的幸事;如果他们不支持、不理解,其实也无所谓。
为什么非得要让他们支持你?为什么非得让他们理解你?
假设你要做自媒体,父母支持你又能怎么支持,难道天天给你点赞吗?
我觉得很多时候相对隔开会比较好,我自己这么多年做这些事情,一直都觉得如果他们能理解就理解,那很好,如果他们能支持就支持,也很好,如果他们不理解那就不理解,我做我的事情,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,不会因为他们不理解而变化。
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。
包括有些父母甚至会说他不喜欢你这个女朋友,不喜欢你这个男朋友等等,我觉得你要先想清楚,是你爸妈跟他过日子,还是你跟他过日子。
如果因为爸妈不喜欢,让你换一个你就换了,那万一将来换的那个家暴你怎么办?
你要知道,那是你的人生。
我觉得亲情是骨肉相连,但是认知不一定同频,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一直在发生巨变,隔一代认知就是天壤之别,观念也可能完全不同,甚至三观都是不一样的。
所以我和我父母这一代,是这样处理的:我非常爱他们,但我不一定要听他们的建议,不一定要顺着他们的想法生活,不一定有很多事情要跟他们商量。我要娶谁,我要做什么事业,都是我自己的事情。
这是跟父母那一代的相处。
在亲密关系里,尤其是夫妻之间,我之前写过一个小短篇,核心观点是:漫长的婚姻中,不要做彼此的差评师,要做彼此的鼓励师。
为什么?
因为你的父母把你养大,你翅膀硬了就会飞走;你长大之后养自己的孩子,孩子翅膀硬了也会飞走;你的同事、你的z6尊龙旗舰厅的合作伙伴只能跟你同行几年……在这漫长的一生中,只有你的另一半会跟你长达四五十年在一起,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应该鼓励你、支持你的就是你的另一半,最不应该批评你、讽刺你、对你冷嘲热讽的,也是你的另一半。
如果亲密关系中存在这种问题,一定要尽早开始解决,不要逃避,不要回避,一定要去沟通好、解决好。
我跟我的另一半刘可乐之间一直有一个原则,就是不能有讲不清楚的事情。
如果她做了一件事我不开心,我一定要告诉她,我们俩一定要坐下来把这件事讲明白;如果我做了什么事情她不开心,也一样,我们一定会沟通。
基本上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有一次深度沟通,可能会沟通到凌晨两三点都停不下来,什么都讲一讲,如果讲到一些地方有卡点,那不能就这么卡住,要继续追问下去,直到彻底讲透。
还那句话,你们要一起相处四五十年,我觉得一定要建立好这种相处模式、沟通模式,让两个人成为支撑彼此的人。
这其实不是天生的,是刻意练习、刻意修炼的结果,而且是两个人一起修炼这门功课,是持续一生的修炼。
可能有一些事情我不理解你,但我支持你,因为我知道你也会这么对我;或者我不理解你做的这件事,可能也不会去支持,但是我尊重你想做的事情,因为我认为你也会这样对我,我觉得最起码要有这样的状态。
如果暂时还达不到这种状态,那就学会说两句话,“我不管你”和“别管老子”,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,最好是到最后能达到前面说的那种状态。
@杨涛:刚才粥老师讲了很多,特别有价值,这部分我再多说两句:
第一,面对父母的时候,我也是建议少聊具体的事,尤其是不要聊困难,不要聊你受的苦,为什么?因为你说了他们也帮不上,帮不上还会睡不着。
第二,夫妻相处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:99%的问题都是沟通问题,只要你有诚意沟通,什么问题都好解决。当然我补一句,你们沟通的时候建议最好在晚上,因为晚上人会比较感性,可能白天有一些事情觉得没办法沟通,晚上说不定就可以沟通了。
part 7
关于创业和立flag
@杨涛:我想问下粥老师,按照你的理解,在当今的大环境下,2023年你还建议和支持普通人创业吗?为什么?
@粥左罗:我觉得所有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,任何事情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我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,都有好的行业,有不好的行业,有试图称王的,有日落西山的;包括每个人自己的个人条件、发展阶段、个人资源也都是不一样的,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
但我想说的是,根据我自己过去创业6年的经历来看, 我认为创业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,创业者都应该有相对保守的那一面。
我经常举一个例子,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电影《徒手攀岩》。
徒手攀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极限运动,只要失误一次就死了,因为是徒手攀岩,没有保护措施,摔下来就死了。
这个电影的主人公,他做的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,但他这个人的性格或者做事方式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做法。
拍《徒手攀岩》那部纪录片,他要攀的岩已经熟练到整个岩壁攀下来需要多少分钟,第几分钟、第几秒要到哪一个点他都能记得。
他熟练到这种程度,你说他是在做一件冒险的事,还是一件胸有成竹的事?
大概是胸有成竹的事。
拍这个纪录片有非常多的拍摄者,过程非常复杂,是一整个纪录片团队去记录他真实的攀岩过程。有一次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准备好了,他已经攀了很大一部分,可能有1/3,但是突然决定不继续了。
为什么?
他说突然感觉不对,如果继续爬下去很可能会掉下来。说得很风清云淡。
后来他成功之后,完成了一个世界壮举,第二天下午又回到了练习的地方,继续开始练习,就是这样一个人。
我认为创业者也是这样的,都说创业九死一生,成功的概率很低,可能90%的创业活不过三年,它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,但我认为越是冒险的事情越应该用保守的方式做。
你去创业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分析好了你到底是谁,你有什么资源,你有什么条件,你有什么能力,你能做成的事是什么,你不能做的事是什么,你要定什么样的目标,你要投入多少钱,你要组建多大的团队,等等。
所有这些都要经过深思熟虑,让它相对可控,即便最终赔了,你也提前设置好了一个可以承受得起的限度。
这是我对创业的一个大概认知。
@杨涛:就是要在可接受的试错成本范围内,去结合自己当前软硬件能够做到的最优解,然后去做探索。
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你坚持每天直播,有一次我们两个在酒店吃饭,吃到一半你要去直播了,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那我想问一下,你怎么看待立flag这件事情?你是不是因为立了要直播的flag,才坚持每天直播?你认为立flag是消耗你的,还是对你很有帮助?普通人怎么正确利用立flag这个行为?
@粥左罗:我认为立flag对我的人生极其有帮助,因为我一直是反自律、反自控力的人,我认为人本质上没有自律。
我经常说你之所以能坚持每天去上班,是因为如果连续几天不去上班,你就自动辞职了,你之所以每天按时打卡,是因为你怕被扣掉那500块钱的全勤奖。
我认为大部分时候人性是有好的一面,也有坏的一面,如果完全不去管控它,基本上自然冒出来的,大概率是坏的一面。
很多事情我们不去做,是因为有约束;很多事情我们选择去做,也是因为有约束。
所以,我这些年其实一直在不断地给自己立flag。
举个例子。
2023年我立了一个flag:今年一定要写100篇原创文章发在公众号上。
我不光立了这个flag,我还公开给所有人;我不光公开给所有人,我还在我的写作社群里把它写出来,发了一个帖子说只要给这个帖子点赞的人,如果我完不成,就一人发100块钱,目前这条帖子有700多点赞,我不想花这7万多块钱,所以我一定要完成。
很多事情我认为需要给自己找到外力,人想要仅凭自制力、自控力、自律那些都不靠谱。
@杨涛:我非常赞同粥老师这套逻辑,也希望大家一起用起来,我觉得这一招叫自绝于江湖。被这种力量推着走也是一种幸福,大家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发在朋友圈,或者发给你最在乎的人,把牛逼吹出来,到时候你就会被那种很玄乎的羞耻心逼着往前走,说不定最后就成了。
part 8
关于自卑和内向
@杨涛:刚才有一个话题,我一直没敢问,现在也忍不住了,就是我很自卑,有很多朋友也很自卑,那么多年来我们看了各种书好像都没什么用,那我这种自卑情绪应该怎么处理?
@粥左罗:巧了,我也是一个自卑的人,而且是极度自卑的人,从小到大都是这样。
到现在我已经跟自卑和解了,我觉得无所谓,就像我跟内向和解了一样,就像我跟社交障碍和解了一样,我觉得那都不是问题。
内向和外向只是性格的一种,自卑和自信也只是特质的一种,它只是其中一种,而不是一个好一个坏,就只是其中一种。
小时候我爸妈会告诉我,像我这样内向的、不爱给自己争取的人,以后在社会上无法做领导者,无法做管理者。后来我发现好像不是这样,因为我发现在成功的领导者、管理者里,有马云这样能说会道、会玩圈子人脉的,也有马化腾、张小龙这种特别低调、不善言辞的,所以我就会觉得这都不是问题。
既然不是问题,就不需要去解决。
内向就内向,自卑就自卑,把事情做好和内向、自卑很多时候并不必然有关系。
我能把事情做好,是因为我遵循着做事的方法,然后刻意优化、持续迭代,跟我的性格特质没什么直接关系。我现在还是有自卑情结,有自卑的特质,但我依然可以把写作这件事做好,依然可以把直播做好。
所以,我的想法就是,我不会去老是去琢磨我的性格特质,琢磨我是自卑还是自信、内向还是外向,我不琢磨这些,我就琢磨事,就把事做好就行。
@杨涛:多琢磨事,听完我觉得豁然开朗了。
关于自卑的话题,我还想继续探讨一下,如果说我从小家里就很穷,我爸妈也一直给我灌输我们家很穷的观念,这也不能要、那也不能要,这也不让吃、那也不让吃;
长大之后买自行车,人家都是山地车,我只能买普通的自行车;出去玩也是,去游乐场人家都进去玩,我就只能在外面看,因为这些都太贵了,能省则省。
这样长期下来,就导致我现在的配得感很弱,这种观念从小到大根深蒂固,长大了我就不会对自己好,那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?
@粥左罗:我其实就是这样,以前我还举过一个例子:
我小时候极度内向、自卑,到什么程度?
每次逢年过节或者有什么大事,一大家族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,就是我最恐惧的时候。尤其饭桌上吃饭那一两个小时,大家说话我就听着,我特别不希望任何一个人的目光转向我,如果谁看了我一眼,我就会很不自然。
我会觉得那些长辈更喜欢我们那个家族里的其他孩子,我就只能默默地在一旁啃鸡爪,特别害怕长辈点名,如果让我给长辈敬酒,还要让我说什么祝福,我会觉得很痛苦。
那时候如果大人面带微笑地看着我,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关爱的眼神,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是在嘲笑我。导致我现在还有一个后遗症,每次在微信上有人聊天跟我用那个微笑表情,我就很不舒服,特别想拉黑他,我就感觉他是不是在嘲讽我。
我从小也是这样自卑着长大的,我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有些童年形成的东西是刻在骨子里、流淌在血液里的。
那我现在的处理方式是什么?
这件事的本质是你太看重别人对你的评价,别人觉得你优不优秀,别人觉得你家里是不是有钱等等。
所以,我的解决方式不是改变自卑,而是越来越不太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。
我现在有一个习惯叫随手拉黑,我的视频号、公众号里很多被我拉黑的人。
我现在的人生准则就是,如果你让我不舒服,如果你让我不开心,我就把你拉黑,不让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。
我现在越来越觉得,整个地球上有七八十亿人,中国有十几亿人,你在生活里、事业上也接触过这么多人,但实际上真正对你重要的人没有几个,可能就你的家人、你最亲密的几个朋友等等,其他人都没那么重要。
既然没那么重要,那我当然就无需在乎他们的看法,无需在意他们对我的评价。
我的生命是极其有限的,我不会把我的时间、精力、注意力放在那些不喜欢我和我不喜欢的人身上,我会把这些都屏蔽掉,我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受自己的人生就够了。
我平时社交也不多,聚会也不多,我不去到处约人吃饭、不在群里跟很多人互动。我不需要跟那么多人打交道,去得到别人的认可,得到别人好的评价。
我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把我的事情做好,没事带着可乐带着小虎,出去转一圈溜达溜达,看看别人钓鱼,多好,我干嘛去想我的亲戚怎么评价我,我的同学怎么看待我,我的同行怎么批判我?
part 9
关于害怕失败和拖延症
@杨涛:那粥老师在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上是怎么看的?因为现在的信息很丰盛,同样一件事,可能这个老师讲的是这样一套,另一个老师讲的是另外一套,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逻辑,他们都是自洽的,我应该怎么去分辨谁是对的,谁是错的。
@粥左罗:人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,在那个当下大概率都认为自己是对的,我觉得这也没毛病。
这时候我们可以再回到前面提到的持续学习。
人是不能分裂的,假设我在一件事上是这样认为的,那我基本上就是这样做,但是与此同时,我还在持续学习,我永远假定在一件事上还有更高的认知,有更好的方法,有更好的思想,所以要持续学习。
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,你自然就会慢慢地修正现在持有的观点和认知。
我创业这几年,在思考产品、营销、品牌、个人ip、销售这些事的时候,可能2018年是一个想法,2020年是一个想法,2023年是一个想法。
2020年的时候,我可能认为我2018年的想法是错的,可是在2018年的时候我没办法识别出这种错误。
人没办法在认为自己对的时候,还能有一个声音跳出来提醒自己它可能是错的,我只能是在那个阶段按照那样的认知去做,同时持续学习,到了2020年进化到更深的一个层次上,自然就会修正之前的认知。
@杨涛:有朋友说他因为害怕失败,所以做事迟迟不敢开始;还有朋友说知道自己有拖延症,但就是改不了;这两个问题我感觉基本可以算是一个问题。粥老师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吗?
@粥左罗:先说做事前害怕失败。
这个我觉得很正常,我2019年刚开始出第一本书的时候,想找一些大咖给我写推荐语,我在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人里找到了非常多的大咖,想给他们发出写推荐语的邀请时,特别害怕失败,一直不敢发。
后面我是怎么发出去的?
我突然就转变了思维,觉得豁然开朗。
我告诉自己,这几个大咖比我的咖位大太多,跟我的关系又没有那么铁,他们拒绝我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,可能99%会拒绝我。
带着这样的心态,我就完全不怕失败了。如果失败是我预期之内的,我就不会害怕。
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点是,我前面讲过,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,深思熟虑就是你知道你是谁,你有什么样的资源、有什么样的能力、有什么样的条件;同时你定的目标又都是容易完成的目标,这样你其实不太容易失败。
你不会说明明现在是一个写作小白,但是定了一个目标是明年要做到100万粉丝;你是一个写作小白,你定的目标应该是先做到持续写作100天,甚至在持续写作100天的过程里,还要允许自己有20天摆烂,那么你就不太容易失败。
前面涛哥问过我过去这些年有没有比较失败、比较黑暗的时期,我说几乎没太有,也是因为这一点。
我认为如果你的人生总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失败,那是有问题的,说明你老是做自己能力圈外的事情,老是定过于大的目标,大到远超你的能力,也就是你总是让你的预期远远高于能力。
这是不健康的。对一个人来说,我觉得轻微的焦虑是可以的,如果是严重的焦虑,那一般来说就是你的预期远远大于你的能力。
再说说拖延症。
我在时间管理的很多点上,都跟别人不一样。我在《成为时间管理高手》这门课里,花了很多的篇幅教大家跟拖延症和解,而不是去解决拖延症, 大多数时候不需要解决拖延症。
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。
我们很多人都说自己有拖延症,但是高考的时候有几个人迟到过?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
什么意思?
很少有人高考会迟到,不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拖延症,而是因为高考这件事重要到你一刻都不能迟。
反过来说,很多人平时在一些事情上有拖延症,那就说明这件事本质上允许一定的拖延,允许一定的延迟。
就比如:
我今天设置了8点开播的预约,我8:05开播有问题吗?基本没有问题。
我去公司上班,今天迟到了5分钟,这个问题大吗?也不大。
我准备今天晚上10点写完一篇文章,结果11点才写完,有问题吗?没有问题;或者我明天上午才写完,有问题吗?也没有问题。
我认为如果一件事像高考一样重要,就是不允许迟到,不允许拖延,那你再拖延都不会迟,所以1000个考生里面,迟到的我估计不会超过5个,迟到的还可能实在是路上发生了不可控的因素。
所有你拖延的事情,大概率都是它允许一定程度的拖延。
我自己就是一个拖延症极其严重的人,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拖延症而耽误做成各种各样的事情。
我之前发售顶峰会,这么重要的直播,我依然迟到了10分钟,但是有什么问题吗?没有问题。
我出书也是,我记得8月底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就让我写前言,结果我到9月底都没给他,为什么拖了一个月没给他,这件事也成立?
因为还没到出版的那一刻,没到不得不下厂印的时候。
如果编辑告诉我说明天就要下厂印了,如果明天中午12点之前不发给他,这本书就没有前言,那我今天晚上就算熬夜到3点、甚至不睡觉我也会写出来。
如果一件事允许延迟、允许拖延,那你为什么还要那么焦虑呢?你就拖一拖,先干着不能拖的事,没关系。
@杨涛:那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节奏走下去,跟另外一个大家非常喜欢谈论的词——舒适区有什么不同?
@粥左罗:这两者其实没有关系。
我刚才花了大把的时间,论证大部分你拖延的事,本身是可以拖延的,也就是说拖延不是个大毛病,不是个大问题,既然不是病,那你就不必治了。
@杨涛:那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,我平庸的人生就不应该有一些追求吗?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,我想在所有事情上做得更好。
@粥左罗:按照你这个逻辑,其实还是认为拖延是一个很大的病,如果不是病,那它跟你平不平庸就没有关系。
你如果能接受,那你从此就幸福了,如果不能接受,你以后会一直痛苦,因为本质上几乎没有人能够解决拖延,如果你是个拖延的人,基本上这辈子都是个拖延的人,几乎没有办法解决。
既然解决不了,那不如接受它。
@杨涛:明白了,我之前一直感觉我是重度拖延症到晚期了,觉得特别痛苦,这样想来其实我应该放弃思考怎么解决拖延症,因为不用解决。
part 10
关于选择和社交
@杨涛:接下来一个问题:有朋友说他现在是公务员或者在体制内,一直都是外人眼中的稳定工作,是铁饭碗,但是他自己心里却总是很不踏实,感觉很有危机感,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?
@粥左罗:我觉得人要遵从自己的内心,如果他觉得有问题,觉得心里不踏实,那就遵从这个感觉,说明到了这个阶段要去做一些实际行动解决这个问题。
本质上他可能是想逃离这个环境。
有些人在体制内待久了,会有一种既舍不得离开又想离开的状态。
他可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,比如亲朋好友觉得在体制内很有面子,很成功,他担心自己出去了万一不成功怎么办。这说明他现在其实不是自洽的状态,不是非常舒服的一种状态,那就要去解决,至于怎么解决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我觉得人应该在每一个阶段都相对自洽,如果你有很多痛苦,有很多焦虑,有很多不满,其实这都是生命状态不太对的一种表现。
我基本上在每一个阶段都比较自洽,如果在别人看来我在某个阶段是傻×,但我自己觉得快乐,那也没问题。
@杨涛:明白。粥老师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交高手吗?
@粥左罗:完全不是。
@杨涛:那你觉得社交属于一个必备的技能吗?你心中是认可社交的重要性还是不认可?
@粥左罗:我觉得社交非常重要,但是也有其他同等重要的事。也就是说,人这一辈子有非常多重要的事情,一个人创业也有非常多重要的事情,但是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离了它不行。
比如创业中,做产品很重要,做品牌很重要,做营销很重要,做技术很重要,但是有人产品最牛、其他都很弱,最后成功了,也有人产品很一般,但是营销非常牛逼,最后也成功了。
社交在我看来也是这样,如果你很会社交,那就把它发挥到极致,最大化地开发这方面的能力,让它给你带来最大化的价值;如果你不擅长社交,那也没关系,还有其他同等重要的事情,可以通过把其他事情做好,获得一样的成就。
我不擅长社交,我大部分事业不是靠社交得来的,大部分成绩也不是靠社交、靠人脉、靠贵人得来的,但我把事情做好了一样可以成功。
@杨涛:有朋友问粥老师有没有选择困难症?他说他是那种重度的选择困难症,我感觉大部分朋友都有这个问题,粥老师怎么看?
@粥左罗:我前面反复提到过一个词叫深思熟虑,我认为所有的选择困难症,本质上就是没有对选项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。
假设你看上了两套房子,不知道该选择哪套,怎么办?
自己列个表,对ab两套房子进行充分对比,行的位置分别是a和b,列的位置分别是评判一个房子的维度,比如升值性、舒适性、投资价值等等,一个一个维度列好,然后对每一个维度深思熟虑,假设一共有20个维度,每一个你都深思熟虑过,全部都分析透彻了,那其实该选择哪套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,甚至到最后会达到一种状态——不做选择也有了选择,不用努力做选择,选择自然出现了。
其他事情也一样,你只要把对应的选项全都经过深思熟虑,分析透彻了,答案自然就出来了。
比如:我到底应该在这家公司继续工作,还是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?
你先想想ab两家公司都有哪些评判维度,一个一个列出来,然后对每一个维度认真思考,打分或者写要点,分析完了,该选择哪个自然就有结果了了,甚至都不需要你再去努力做选择,好的选择是很明显的。
@杨涛:粥老师觉得自己是一个会钻牛角尖的人吗?如果一件事情想不通,你会一直想还是就这样放过?
@粥左罗:我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,而且我到现在很感谢钻牛角尖这个特质。
为什么?
钻牛角尖,其实就是通过追问得到一件事情的本质。得到本质之后,人其实就坦然了,可以接受一切。
包括焦虑、内耗,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没有对这件事情产生本质性的认识,才会产生内耗,如果你都追问到本质了,钻牛角尖钻下去了,其实你不会有那么多内耗,你会接受一切,允许一切发生。
part 11
关于复盘和计划
@杨涛:你平时会不会每隔一段时间去对这段经历和决策做复盘?
@粥左罗:很少。不是因为不需要,而是因为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很自省的人,相当于我日常随时随地把这事解决了。
@杨涛:我观察到一个现象,现在很多年轻人,职场人、初级创业者或者爱学习的人,都很喜欢复盘。
其实我个人觉得大部分人的复盘是有形无神的,是无效的复盘,想问一下粥老师对复盘这件事情怎么看?
@粥左罗:我跟你想法一样,我很少会做完一次发售来复盘一下,我几乎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情。
@杨涛:跟复盘对应的一个词是拆解,我想问一下粥老师,你日常会经常去拆解别人的做法吗?比如你想做一次发售,你会不会去看一下别人的发售是怎么做的?或者你想写一门课,会不会去看一下别人的课是怎么做的?
@粥左罗:很少,几乎没有。我有一个合伙人,她非常优秀,平时负责组织运营我们的训练营,包括训练营的招募、日常推进等等,她都规划得井井有条,有一套非常规范的sop。
我每次跟她配合这种事会很有压力,我是一个非常恐惧sop的人。
所以我每次独自发售一个产品的时候会非常开心,我发售顶峰会的时候没有sop,就确定一下几个事情的要点,然后就开始做了,很开心。
@杨涛:你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吗?
@粥左罗:我应该说是一个没啥梦想的人,我以前还写过一个小分享,说我很羡慕马斯克那样的人,他有改变人类命运的梦想;我很羡慕马云那样的人,他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。我没有这么宏大的梦想,所以我很羡慕。
@杨涛:那你现在的工作是你感兴趣的吗?
@粥左罗:当然。
@杨涛:是因为你可以通过这件事赚到足够多的钱,它买断了你的情绪,还是说你本身真的对这件事感兴趣?
@粥左罗:我个人觉得,只要在那件事上真的赚到了很多钱,大概率都是你感兴趣的事,大概率你都是比较热爱的,这好像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定律。
因为你去做一件事,如果你做得极具竞争力,比市场上大多数人都强,那你要花的精力、要花的注意力、要投入的情绪,要付出的所有这些都会很多,如果你非常抗拒这件事,那大概你无法做到极具竞争力的状态。
@杨涛: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很好奇一个问题,粥老师平时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?
@粥左罗:我不同的阶段时间安排不太一样,作息也经常很不一样,因为我很自由,我不寻求规律的生活,所以只能简单说一下最近的情况。
最近我基本上每天睡觉的时间大概凌晨2-3点之间,偶尔更早一点,或者偶尔更晚一点,但普遍是这样。
早上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固定的直播时间,是每天早上9:30,所以我每天早上定的闹钟是9点,9点闹钟响了一般起不来,会比较痛苦,大概会到不得不起的9:15左右起来,起来之后一顿忙活,刷牙洗脸洗头,收拾一下直播要用的东西,基本上会稍微迟到几分钟,然后开始直播。
这样我的一天就通过一场直播开始了,一般会直播到11点左右,大概一个半小时。
因为直播是频繁地说话,会消耗人的心力、精神,所以我11点左右直播完,一直到12点多,基本上是躺在沙发上刷刷手机,看别人直播或者看别人的短视频,从自己是一个演员转换成自己成为一个观众,去消耗别人的演出吸取能量。
到了12点多,一般我会跟刘可乐去健身房健身,大概会健身到1点多,然后回家吃饭,吃完饭差不多2点,再睡一会补补觉,毕竟晚上没睡好,以及前面一场直播消耗比较多,加上健身也比较累,中午睡觉基本上睡到3:30左右。
醒了之后4点左右开始拿出自己要做的事情,看看今天要解决掉哪个事情,就去解决。一般每天能解决掉的事情也不多,尽量让自己只做重要的事、不得不做的事情,因为实在是事情太多做不完。
有效的工作时间可能到晚上8点,差不多4个小时,我通常8点有社群的课程直播,基本上会播到9:30左右,到9:30一场课上完了,又消耗了一些元气,所以我就又开始刷刷手机,可能刷到11点左右,再看看11点到12点或者到1点,还能解决掉哪几件事,再去解决一下。
一般解决完之后,会觉得这一天挺辛苦的,要犒劳一下自己,那就继续刷刷手机,看看直播或者短视频,最近看电影比较多,基本上也是这个时间看的,看完差不多2点多,就睡觉,这就是我最近大多数完整的一天。
@杨涛:听粥老师这样轻描淡写地讲完了他的一天,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恐怖的真相:他早上直播1.5小时,下午有效工作4小时,晚上上课1.5小时,之后再去处理1.5小时的工作,加起来他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是8.5小时。
千万不要觉得8.5小时跟你差不多,实际上这个数字很恐怖,普通人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很多都不超过两个小时,但是粥老师谈笑间,家庭健身、娱乐都兼顾了,然后一天下来的有效工作时间竟然有8.5个小时。
@粥左罗:这里我再补充一点,一般如果当天有特别重要的事情,那我当天就尽量不安排别的工作,这又回到了我前面说的有质量地做事这个认知,因为我希望把所有重要的工作都更有质量地做好,所以一定要保证精神充沛,尽量少安排其他工作。
@杨涛:对,这一点太重要了。最好能时时刻刻思考一下你当下做的事情是不是最重要的,至少对当下的自己是不是最重要的,不需要确定这件事情本身是最重要的,但是你要掌握这种算法,时刻去想一想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对当下的自己最重要。
接下来我还想问一下粥老师,你是怎么觉得自己进步了的?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是觉得3个月前或者半年前的自己是傻逼?
@粥左罗:我觉得可能到这两年自己的整体认知普遍提上来之后,很少会有这种明显的感觉,或者说整体上没有这种明显的感觉,但是具体到某些事上还会有。
假设我最近集中学了战略相关的知识,那我可能就会觉得以前自己对战略的认知是很傻逼的;或者最近我集中学了营销,就会觉得以前我对营销的认知很傻逼。
现在基本上都是具体事上会有这种感觉,整体上不太会觉得自己整个人是傻逼,但其实大概是在创业前两三年的阶段,会有这种整体上的感觉,因为那时候对比的是之前打工的阶段或者刚创业的第一年。
@杨涛:接下来这个问题是我自己特别想跟你请教的,我现在回看我早期拍的视频以及早期写的文章,会觉得我那时候拍的视频、写的文章很烂,这种状态粥老师是怎么看的?是完全接受,还是会把以前的视频、文章隐藏掉?
@粥左罗:我会全盘接受,我认为那些都是成长必经的阶段。
你现在回看某个时间段你写的文章或者拍的视频很烂,但是在那个时刻你是觉得自己非常牛的。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过程,那些都是成长必经的阶段。
@杨涛:最后问粥老师一个问题,你有没有想过10年后的自己在干什么,或者说5年后的自己在干什么?生活在哪个城市,过着什么样的生活?你有没有经常想这样的问题,以及你对这种行为的必要性是怎么看的?你觉得人是不是应该时时刻刻去前瞻一下,知道自己想去哪、想做什么?
@粥左罗:我认为眺望远方这件事只看方向就好,具体执行只看当下就好。
我规划我的生活、工作,包括我创业做的业务,基本不会规划两年后的事,我只会规划半年到一年,但是大的方向是确定的。
今年我做顶峰会,很多人觉得很吓人,觉得我竟然敢做10年。我为什么敢做10年?因为方向性的东西我已经确定了,我很专注、很聚焦,我不会改变方向。
但具体到底每一年做什么、怎么做,不需要提前想太多,把往后半年到一年想明白就足够了。
@杨涛:好的,谢谢粥老师的分享。
@粥左罗:感谢大家。
作者 | 粥左罗 | 编辑 | 程先生的太太
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赚第一块钱,或许可以看看我们整理的这36篇适合新手的副业项目合集。
生财有术圈友可直接扫码查看完整合集内容,如果你还没加入生财有术,可以添加鱼丸微信,领取一张3天体验卡后免费查看(每人仅限领取一次)。
读完若有收获,欢迎点赞、转发分享和在看,感谢😊
以上为文章部分内容,完整分享请在付费加入生财有术社群后查看。如果你还不了解生财有术,可以添加鱼丸微信,免费体验3天:
原创文章,作者:生财有术的朋友们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engcaiyoushu.com/archives/15832